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校级精品课程)

毛概2教案

责任编辑:sjb 点击量: 发布日期:2020-11-26

2020-2021 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Ⅱ

授课班级

19级本科各班级

教师姓名

职称

系部

思政部

                js333金沙线路检测教务处

教案编写基本格式与要求

一、概念

教案是教师经过教学设计,以授课单元或章节为单位编写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授课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技能的客观反映;是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前进行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把握大纲、钻研教材、准备教学进度表和讲稿、设计教案、开发课件、准备教具等工作。

二、基本格式

首页

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编号,学分,授课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课程性质,课程总学时,学时分配,授课对象(年级、专业、班次)、使用教材,主要参考书,审核意见等。

续页

主要包括周次,授课日期,节次,课程主要内容,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安排与教学方法

各项具体要求为:

1、课程主要内容:按章节详细编写授课内容,突出重点难点,每章节讲稿的内容是教学大纲的分散点和具体落脚点,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每堂课教学内容的量要基本相近,不能过轻或过重。在讲稿编写过程中,尽可能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设计板书。

2、教学目的与要求:确定教学目的的依据一是大纲,二是教材,三是学生。教学大纲规定了各年级、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具体要求,因此不能脱离大纲的指导;每章节教材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必须从具体的教材内容出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也有差异,因此又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三者兼顾,教学目的才能定得准确。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着重指导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教学的难点就是学生对教材中不易理解掌握的地方。重点和难点的确定,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师认为易学好懂的地方,学生不一定感到好学。

4、教学内容安排与教学方法:即教学详细内容、讲述方法和策略、教学过程、图表、媒体和教具的运用、主要专业外语词汇,教学内容的补充等;教学方式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探求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最佳效果所选用的教和学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各学科、各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不同的,因此,它所要求的教法自然也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从实际出发,除了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还要依据教材的特点,以及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便获得良好的效果。

末页

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小结,复习思考题及作业题,下次课复习要点。

三、编写要求:

以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基本教材为依据。

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

将课程内容及其结构与教学对象的认识结构有机对应,构架教学内容的逻辑路线,设计讲述策略。

科学安排进度,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注重启发。

精心选用教学手段,注明其使用时机。

详略得当,书写工整,项目齐全。

四、课堂教学小结:教师应重视写“课堂教学小结”,把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偶发事件的处理、闪现的教学艺术火花、教学环节的巧妙衔接等都记录下来,作为研究教学的第一手资料。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编号

0200034

学  分

2

授课教师

职   称

课程性质

必修课(√ )   任选课(   ) 限选课(   )

课程总学时

36  学时

周学时

2  学时

学时分配

理论讲授:  18  学时;实践:  18  学时;上机:学时

授课对象

2019级本科各专业

使用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主要参考书

1.经典书目:毛泽东:《毛泽东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邓小平:《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江泽民:《江泽民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参考教材:郑永廷:《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广州,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6. 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审核意见

(此项内容在课程结束后填写)

                           同意

                               教研室主任(签字):姜波

                                     2020年 8 月 15日


周    次

第 1—3周

日  期

节   次

章  节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

第三节全面依法治国

第四节全面从严治党

课程主要内容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

5、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6、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7、全面依法治国

8、全面从严治党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知识目标:全面、准确地掌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了解理论提出的依据,理解理论的现实意义。

2、能力目标: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理论学习兴趣,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素质目标:着力提高理论素养,增强政治素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全面深化改革

教学难点:

1、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内涵:全面小康有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更全面的要求,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1、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2、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3、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4、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5、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6、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7、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面临的挑战: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如果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胜利。

如何做?

第一,<![endif]>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endif]>

第二,<![endif]>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endif]>

第三,<![endif]>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endif]>

第四,<![endif]>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endif]>

我们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在此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伟大征程,并将赋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内涵。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一、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1、重要意义:

1)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全面  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2)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入民福祉方向前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强调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三、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要攻坚涉险,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不断探索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些重大关系。

1、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

2、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

3、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

4、处理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深化改革,绝非易事。

5、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第三节 全面依法治国

一、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形成过程: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党带领人民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走了一些弯路。改革开放以来,党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始终高度重视法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大方针。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1999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0年,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髙度,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任务。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基本内容: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2、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体现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任何人违反宪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3、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三、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第一,<![endif]>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endif]>

第二,<![endif]>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 <![endif]>

第四节<![endif]>全面从严治党 <![endif]>

一、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1:背景: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

2:基本内容: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二、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第一,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第二,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第三,<![endif]> 注重抓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 <![endif]>

三、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在全面从严治党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有差不多了,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不能有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想法。

第一,<![endif]>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 <![endif]>

第二,<![endif]>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内容。 <![endif]>

第三,<![endif]>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endif]>

第四,<![endif]>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加强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 <![endif]>

课堂教学小结:

通过案例讲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以后多增加案例。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过程之中,应该还要多找些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增强课程内容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以后注意加强对影视资料的运用。多花时间去寻找和整理影视资料。

复习思考题及作业题: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3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如何理解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下次课预习要点: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周    次

第4-5   周

日  期

节   次

章  节

十二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第一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第二节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课程主要内容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1、习近平强军思想

2、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二、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1、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2、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2.深刻理解为什么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何以要建设一流军队?

4.理解为什么要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2.深刻理解为什么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理解为什么要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教学难点  

1.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2.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何以要建设一流军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一、习近平强军思想

一是强国必须强军,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二是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三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四是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必须聚焦能打仗、打胜仗,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全面提髙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五是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必须加强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大力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六是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全面提高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七是改革是强军的必由之路,必须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八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统筹推进军事理论、技术、组织、管理、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九是现代化军队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推进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十是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必须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二、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推进强军事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

党对军队的领导,其基本内容是:队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权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这准确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唯一的独立的领导,是直接领导、直接指挥,是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在内的全面领导,涵盖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建设各个领域,贯穿于完成各项任务的全过程。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不是抽象的原则要求,而是有一整套制度作保证的。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党指挥枪的原则落到实处。

三、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必须加快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的具体化,进一步明确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目标引领,体现了新时

代对强军的战略要求。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新的战略安排:到2020,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这一部署,绘就了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路线图、时间表。

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

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深入推进练兵备战

第二节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一、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重要途径。

二、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长期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促进了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同步增长。同时要看到,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必须坚持问题牵引,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坚持全国一盘棋。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健全体制机制。

强化战略规划。

突出重点领域。

军政军民团结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政治保障,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

课堂教学小结:

我国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空前的安全压力,因此,我国需要一支听党指挥、技术装备先进、能打仗、打胜仗的人民军队。军事技术的研发投入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我国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防止陷入同军事强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怪圈。为此,必须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格局,做到一笔投资,双重效益。

复习思考题及作业题:

1.如何理解习近平的强军思想
2.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何以要坚持战斗力标准?
3.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下次课预习要点:

十三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周    次

第 6-7 周

日  期

节   次

章  节

十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第一节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第二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课程主要内容

一、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三、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五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六、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认识,更好地理解新时期国家的外交政策,建立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的现实意义,也更深刻地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2.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教学难点:

1. 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2. 如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一、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1、当今世界的发展形势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依然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推进入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依然任重而道远。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2)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3)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

(4)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

(5)科学技术孕育新突破

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主要内容: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就是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就是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是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2、现实意义: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所决定的,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三、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1、基本内涵: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党中央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新型国际关系,“新”在相互尊重,“新”在公平正义,特别是“新”在合作共赢。合作共赢强调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合作共赢使双方或多方在合作中互惠互利、相得益彰,从而实现各方的共同受益。中国倡导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核心是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对世界和平承担的首要责任,开展对话、合作而不是对抗,实现双赢、共赢而不是单赢。

2:要求:(1)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2)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3)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4)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还要把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1、理论背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从国际上看,一方面,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进程之中,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世界发展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交锋激荡。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世界各国需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协调行动,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构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从国内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治理理念和实践受到高度赞赏和广泛认同,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2、基本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1)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2)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5)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1、形成过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所提出的宏伟构想和中国方案。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回应。

习近平指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拉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

中国政府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加强合作。

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开展了积极行动,得到了全球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和参与,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纳入相关内容。经贸合作扎实推进,“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初具规模,一大批互联互通项目规划实施,各领域人文合作深入开展。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高峰论坛形成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共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成为新时期推动全球发展合作的机制化平台。“丰硕的成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

2、意义和作用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一是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化双向投资合作。“引进来和走出去”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坚持两者并重,进一步挖掘双向投资潜力,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为开放性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继续稳步扩大对外投资,鼓励沿线国家来华投资,营造投资合作良好环境,促进贸易双向平衡。二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充分尊重各国差异,共同探讨符合各国国情的合作模式;深度对接有关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不断增强各参与方的获得感,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三是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主要是加强技术创新合作、理论创新交流互鉴、创新人才资源交流合作。四是把“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与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三、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求:(1)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2)不断完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3)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4)推动国际社会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努力。

课堂教学小结:

在这一节的讲解中,先要世界发展趋势入手,探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这里需要充分的现实案例和数据支撑,只有通过感性材料的组织和理性的分析,才能把理论讲得透彻明白,让学生理解国家的重要考量和最新的理论成果。

复习思考题及作业题:

1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2.如何推动建立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3.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下次课预习要点: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周    次

第8-9周

日  期

节   次

章  节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第二节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课程主要内容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的与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理解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坚定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念。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进而增强学生们对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认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3.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教学难点: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2.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确保党始终纵览全局协调各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时代是出卷人,党是答卷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面对新时代新挑战新要求,必须坚持和加强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风吹浪打何以闲庭信步,肩负使命如何不忘初心,始终做到“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就是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取得胜利的制胜法宝。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40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历史表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1.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论断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适应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实践要求。

第一,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须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来实现。无产阶级只有建立代表自己阶级利益的先进政党,才能最终完成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植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正确方向。

第二,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取得这一成果最根本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推动者、引领者,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历史和现实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要坚定走中国道路,把13亿多人口凝聚成中国力量,焕发出中国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国家和民族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现在我们踏上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步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不断跨越“雪山”、征服“腊子口”,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继续写好、写精彩,就要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载入宪法总纲,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强调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核心地位,使党的领导在国家运行机制和各项制度中具有更强的制度约束力和更高的法律效力,有利于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推进。

2.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者,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的根本保障,党的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之源。

第一,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者。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优势就无从谈起。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第二,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拥有明显的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保持党和国家活力方面的优势;党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代表,有利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的优势;党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的优势;党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方面的优势;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力量,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方面的优势。

第三,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独特的自身优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理论优势;坚定崇高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的政治优势;遵循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严密组织体系、严格组织生活、严明组织纪律,使党成为统一整体的组织优势;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中国共产党作为具有领导地位的长期执政的党,以自身优势引领和锻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有效发挥。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九十多年来,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行。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不懈奋斗,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社会在矛盾运动中前进,有矛盾就会有斗争。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我们要开展的斗争更加艰巨。要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要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同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经历了民族的沉沦与崛起,见证了历史的苦难与辉煌,中国人民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重大成果,获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是复杂的,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21世纪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前进方向;伟大斗争是手段,激发前进动力;伟大工程是保障,提供前进保证;伟大事业是主题,开辟前进道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伟大工程建设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我们党有没有底气和能力去进行伟大斗争,有没有责任和策略去推进伟大事业,有没有韧性和途径去实现伟大梦想。因此,必须把党建设好,把伟大工程建设好,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第二节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一、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第一,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要求。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坚持党对国家政权的最高领导权,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则。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共产党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成立的目的就是率领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而共产党的最终目的,则是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这就决定了,共产党人“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列宁曾多次强调:“党是直接执政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是领导者。” 动摇了这个原则,共产党就会失去政权,社会主义就会蜕化质变。20世纪末期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和解体,就是共产党放松了对国家各领域的领导权,最终丧失执政地位,导致制度演变。

第二,这是对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确立把“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坚持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毛泽东强调:“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他应该领导一切其他组织,如军队、政府和民众团体。”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再次明确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 这就保证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工业、科技、教育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化了党的领导,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深刻地把握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

第三,这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事业是统一的。党领导的事业越是伟大,就越要加强党的建设,就越要把党锻造为合格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纲领。要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要把行动纲领落到实处,就要加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体现和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二、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党作为最高政治力量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形象地说,这就像“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必须自觉坚持党的领导,突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每一个党的组织、每一名党员干部,无论处在哪个领域、哪个层级、哪个部门和单位,都要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实现全党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切实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人大、政府、政协以及法院、检察院等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这已成为实现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制度安排。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党的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部门要贯彻落实,各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也要贯彻落实。各方面党组织都要对党委负责,自觉向党委报告重大工作和重大情况,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做好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要加强向党中央报告工作。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我们党实行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既要充分发扬民主,又要善于集中。一方面,党的重大决策都要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另一方面,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要有正确的集中,党中央从全局出发、集中各方面智慧作出的决定,各地方、各部门要坚决贯彻执行。各地方、各部门要充分发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不允许自行其是、各自为政,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三、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要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

一是增强学习本领。学习是事业进步的阶梯。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必须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系统、富有探索精神的学习,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

二是增强政治领导本领。我们党必须着力增强政治领导本领,不断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提高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要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

三是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做到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发力,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真正过好互联网这一关,不断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四是增强科学发展本领。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五是增强依法执政本领。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不断提升制度执行力。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六是增强群众工作本领。要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既服务群众,又带领群众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要加强和改进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七是增强狠抓落实本领。要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关键就是要狠抓落实。要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

八是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严峻复杂。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种矛盾叠加,风险隐患集聚。这就要求我们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以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

总之,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现在,我们已站上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开启了新的奋斗征程,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知还要爬多少坡、过多少坎、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克服多少艰难险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完成光荣艰巨的历史使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靠党的领导。

课堂教学小结: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复习思考题及作业题:

1.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制度的最大优势?

2. 如何理解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3. 如何理解党是最高政治领导

复习思考题及作业题:

   布置《毛概》理论课结课作业。开始准备实践课学习

周    次

第10-20周

日  期

节   次

章  节

社会调查实践

课程主要内容

《概论2》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了解;中国国情的了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去、现状了解;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社会调查基本方法的掌握。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目的

社会实践教学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重要教学环节,开展本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学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所学知识的理解和领会,进一步了解历史、了解社会;培养学生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调查访问、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要求

第一,实现实践教学与学校中心工作相统一。《概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有关要求相一致,并服从学校的中心工作,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第二,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课堂教学是《概论》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深化。

第三,实现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相结合。《概论》主讲教师是实践课指导者和具体组织者,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学校、学院等相关政工队伍是《概论》实践教学的重要辅助力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调查题目的选择

2. 指导学生写社会调查计划书、制作社会调查问卷

      3. 社会调查安全教育

      4. 指导学生实施社会调查以及分析处理数据资料。教会学生SPSS基本运用的技能,并指导其写出小组调查报告和个人调查体会。

     5. 收集学生小组调查报告和个人体会。组织学生以ppt形式开展社会调查成果汇报大会。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写社会调查计划书、制作社会调查问卷

2.指导学生实施社会调查以及分析处理数据资料。

《概论》实践教学是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教学环节。为学习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继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新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特结合我院实际,举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关于以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为主题的大型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具体授课计划如下: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

学时数

大二第一学期第10

指导学生组队和选题

2

大二第一学期

11——17

指导学生写社会调查计划

书、制作社会调查问卷

4

大二第一学期第18

社会调查安全教育

2

大二第一学期第19周和寒假

指导学生实施社会调查以及分析处理数据资料。教会学生SPSS基本运用的技能,并指导其写出小组调查报告和个人调查体会。

10

大二第二学期第1-2

收集学生小组调查报告

0

课堂教学小结:

暂无

复习思考题及作业题:

写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粤ICP备17051289号 ©2024 版权所有:js333金沙线路检测 - App Store 学校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增城荔城街华商路一号

网站:www.tiantiantaohui.com 邮编:511300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