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教案: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责任编辑:sjb 点击量: 发布日期:2015-12-28

 

 

14  

 

 

3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第三节 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正确把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辨析道德建设中的错误思潮;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提高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道德的本质  

2. 领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意义  

3. 如何践行和弘扬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  

4. 了解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难点:1. 如何讲清楚道德的本质。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应如何坚持集体主义。  

3. 在多元社会中,大学生应如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上节课我们结束了人生观部分的学习,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进入道德理论的学习。提起道德,我们每位同学都非常的熟悉,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做人诚实守信,可能更多的是从个人修养方面去理解。但是道德涉及的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道德涉及的不是小事,而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    

请同学们一起思考一个事件。是 2011 10 13 发生的事情。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而离世。——道德危机。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我们生活的世界道德淡漠,我们的世界会变成怎样?假如我们生活的世界每个人都讲道德,那么我们的世界又会变得怎样?——道德教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道德还让我们变成好人。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生活世界中道德是如此重要而广泛。那么什么是道德?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道德的发展有没有规律?人应该遵循怎样的道德?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将从第四章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引入:猴子版本的道德起源(PPT  

几只猴子的实验被看作是人类社会的缩影,也许这是个玩笑,不过笑过之后我们还是可以想很多事情。比如“规则”、“惩罚”、“从众”。  

一、道德的起源  

1.非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  

在人类社会中,道德又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根源在哪里?历史上许多中外伦理学家曾对此进行过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从而形成了许多的“道德起源说”。  

1)“神启论”,有的书也把它叫做“天道论”,核心观点是道德来自于神灵的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是神或 “上天”通过启示、征兆指示圣人或君主制定出来的,是神意或天意的产物。这是宗教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比如,我国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旧约》中的摩西十诫,被称为“黄金定律”,奠定了基督教道德的基础。  

2)“天赋论”或叫“天赋道德论”,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根源于人心。比如,孟子就认为人天生就有四种“善端”(善的种子)——“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3)“情感欲望论”,认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本能欲望和天然情感之中。(本能体现或情感再现)。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感情或者欲望。  

4)“动物本能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群居性动物的社会性本能。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道德不是人所独有的,一切群居性动物都有道德感。人的道德是动物道德的演化。  

以上四种观点对道德起源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从本质上说它们都是非科学的。因为 (1)它们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生活、人类的历史发展来思考人的道德的起源和基础;比如说,在动物本能论中,根本错误是抹煞了人的生理与动物的生理、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之间的本质界限,只看到和突出了人的动物性一面,没有看到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没有人那种有自觉意识、有目的的选择,也没有人那种对行为善恶评价以及道德意志和情感的表现。(2)忽略了人本身,把道德看成是外在强加于人的规约;《摩西十诫》3)把道德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情感要素和心理体验,把道德神秘化。(天赋论、情感欲望论)通过历史的发展,我们知道道德的内容在不断变化。  

2.科学的道德起源  

什么是科学的道德起源论呢?道德是人的道德,寻找道德的起源必然要关注人自身,关注人类历史发展。马克思的道德起源说就是一种这样的。  

(1)客观条件: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起源的客观条件  

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个基本论断:“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从解释人类道德观念的形成和起源的角度看,马恩的这一见解无意是正确的。它实际也提示了道德的一半基础所在。任何道德观与道德体系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能是精神上的“乌托邦”。这是因为,人只有先生活,然后才能谈道德的生活。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前提。而在人与人交流互动之中,便会产生利害冲突、分歧矛盾,便出现了是非评价的问题,出现了协调人与人、人与物关系的要求,以避免和缓和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冲突与斗争,从而保证劳动实践有序展开,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一个人,无所谓道德。可以试想,如果一个人可以孤零零地独自在世界上生存,或者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彼此隔绝,自身从来不与他人发生关系,从来与其他人没有利益上的瓜葛,那么人就不必思考行为是否适当的问题,也就没有道德产生的客观环境。所以,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前提,也是道德生活的前提。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2)主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起源的主观条件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催生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可以说是道德产生的必要性,而人的意识的发展为道德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我们知道,动物只能依靠自身的器官消极的适应环境维持生存,它们遵循着本能去生活,因此动物之间不可能形成社会关系,也就无道德可言。而,人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便产生了调节这些矛盾的自觉要求和意识,逐渐形成简单的规范和准则,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经世代相传,成为其神圣不可侵犯的道德传统和风俗习惯,道德逐渐就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如果说人类的思维还达不到这一点话,协调利益关系就不会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也就不会产生道德。比如,人类思维如果始终处于婴儿状态,不能把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正确定位,人的的思想和观念中就不会产生要调节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利益矛盾的迫切需要,也不可能去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3)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统一于生产实践——劳动  

主客观条件同时存在于生产实践,即劳动中。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产生的第一个前提。人的实践活动之所以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在于人的实践活动并非出自本能,而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满足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  

在最初的人类社会中,由于环境的恶劣和个体能力的限制,决定了他们不得不结成群体,与大自然抗争。群体的劳动生活必然彼此交往,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劳动发展导致的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同时实践领域的扩大和实践活动的复杂化,产生了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与之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意识和实践中约束人的行为、调节各种利益矛盾,以维系一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性。于是,在人们自身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简单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即“道德禁忌”。这就是道德的萌芽。  

道德发展史的研究表明,人类的道德胚胎萌发于原始禁忌。原始禁忌是原始习俗中的重要内容。随着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人类思维水平与认识能力的提高,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实质是大家遵循的规范,对个人利益也许不是最优的选择,对社会是理想状态的规范,是社会有序健康发展的保障。  

总结一下。科学的道德起源说从根本回答了“人为什么需要道德”这一问题。是人类生存生活的需要,人不能离开群体生活。个人行为会对他人、群体产生影响,为了维护群体的利益,需要有共同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变成风俗习惯,演化为道德。行为准则就是善,受到他人的赞许则心安理得。与舆论力量与自我良心相关。如果不顾及就会引起冲突,会损害集体利益。道德不仅是一种体验,而是上升的理论来指导人们的行为。道德是基于承认和保证人类社会存续的理念,发挥的旨在限制或倡导人们行为的规范。  

二、道德的涵义与本质  

1.道德的词源  

在西方,“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后指国家的道德风俗与个人的道德品质。 引申义:特点、内在本质、规律、性格、品质。  

在中国,人们对道德思考,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最初,“道”与“德”是分开的两个概念。“道”的最初涵义是道路,以后从道路这一基本涵义延伸,道理,事物发展的规律,“道”的涵义便引申为原则、规范甚至法律的意思。商朝甲骨文中已有了“德”字。东汉的刘熙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意思是说按照“道”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物的各种关系,既帮助了他人也使自己修养境界提高。道是外在规范,德是依照道而作有所收获,是内在的规范。从中国古代典籍来看,“道德”二字连用成为一个概念始于战国的荀况。《荀子·劝学篇》中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至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记》可以说体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赋予它比较明确的定义,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套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品质、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2.道德的涵义  

道德是一种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加深对道德的内涵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  

1)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跟法律等其他意识形态不同,依靠的是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指人们关于社会道德现象和道德行为的评价性看法和倾向性态度。正式的社会舆论:报纸、杂志、书籍、影视、文艺、广播等舆论工具表达的看法和态度。非正式的社会舆论:人们自发产生、自然传播的看法和态度,如街谈巷议、群众呼声。传统习俗:推崇“仁爱”,讲求谦敬礼让,提倡尊老爱幼等。内心信念:指人们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原则规范或道德理想的笃信。在道德的维系上,传统习俗是一种文化传承,内化到我们的内心信念中,社会舆论又起到外在监督和强化道德信念的作用。三者都是非强制性的维系手段,也就是一种软约束,自我约束。  

2)它是用善恶来作为一种行为的价值取向。这里善恶的含义是丰富的——好坏、正义与邪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有价值无价值。以善为例,①经济角度:遵循等价关系;②政治角度:官员懂得公权与私权的平衡;③社会角度:好人好事;④学术角度:科学精神,科学与道德的本质都是追求真理。道德调整的范围很广,并且倾向于利他性。  

3)道德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伴随着人的实践形成和发展。  

我们可以总结出道德的特征:非强制性(自我约束性)、利他性、整体性。  

3.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紫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种)。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经济基础的性质。我们应该这样看,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两个术语,同一内涵。(主要是所有制。)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它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统一构成了特定的社会形态。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道德属于观念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对矛盾中,经济基础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道德没有自己的历史”,它不能脱离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关系集中体现经济基础。所以,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马克思的论断在人类生活中得到验证。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人们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生产资料公有,所以原始社会的最高道德要求就是维护原始氏族的集体利益,平等互助,勤劳勇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和阶级矛盾。人们相互之间不再平等,有了阶级对立、等级化分,产品不再是平均分配。在这种情况下,阶级社会的道德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比如,奴隶社会的道德原则就是维护对奴隶主国家的绝对忠诚;  

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倡导的道德就是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崇尚的道德原则就是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  

三、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体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认识功能:它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历来强调的是知和行的统一,道德认识功能立足于解决一个“知”的问题。道德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学校、家庭、社会长期教育的结果。学校、家庭、社会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播,道德行为的评价和道德榜样的树立等手段,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道德意识,培养人们的良知和羞耻感,提升人们的道德信念,从而为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提供科学的认识基础。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使人们在道德实践中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形成自身的道德人格。自我在社会生存当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自我价值。从而选择正确的行为和生活模式。  

这一点看来,道德是一种知识,是人生在社会中的指南。  

调节功能:它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这是道德最突出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立足于解决一个“行”的问题。道德评价借助善恶评价来指导个人实践,弃恶扬善,规范行为,调节关系,促进和谐。调节是广泛而重要的。但不是万能的。调节的关系是非对抗性的,启发教育,讲理的方式来发挥道德的作用。解决不了需要法律。  

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来一发挥作用的力量。人们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与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和联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各种矛盾。在非对抗性的矛盾范围内,就需要由道德加以调节,其中包括调节个人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调节个人与朋友、同事的关系;调节个人与领导的关系;调节个人与集体乃至与国家的关系。道德的这种调节功能,一方面可以指导人们在行动之前采取正确的做法,另一方面在出现矛盾的时候可以纠正错误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合乎道德标准,可以说,道德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调节器、润滑剂。  

道德的规范功能。  

除上述功能外,道德还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  

道德功能发挥图——道德认识、评价内化,从而指导实践、规范行为,达到协调关系、促进和谐的作用。  

事例对比:范跑跑事件——最美妈妈事件。  

道德行为对社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道德的作用,使得人们尽可能地充满友谊、爱、幸福、和平、,以合作和有意义的方式生活在一起——高效生活方式。  

当然,道德的功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和其他社会调节手段密切配合,共同发挥效用。(正如我们国家在建设法制社会的同时,也同时注重以德治国。)道义的教育威力巨大。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表明:道义的力量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是法律所不能替代的。  

道德与法律的差别(PPT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平常人们容易将功能和作用混用,实际上是有区别的。功能是潜在的作用,而作用是现实的功能。如手机的功能从设计来说是很多的,但作为使用者来说,很多功能都没用,没使用的那些功能就是潜在的,没有发挥实际的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指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从横向关系上讲,道德的作用体现在现实的社会中。 从纵向关系来看,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或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的社会作用: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所以道德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是很实际的,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也就前面所说的,道德涉及的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  

视频:大学生自习室 —— 个人精神境界的提高  

四、道德的历史发展  

1.道德的发展形态  

五个社会形态的道德: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道德的发展规律: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正确理解道德发展中的一些现象,如过时道德、适时道德、顺时道德。  

道德进步的表现: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如生态伦理、环境道德、经济道德与道德新观念  

学习之后我们对道德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道德实质是大家遵循的规范,对个人利益也许不是最优的选择,对社会是理想状态的规范。衡量道德从来都有两个标准:历史标准、具体标准;道德的底线不能突破。道德不是让大家作苦行僧,而是高效、和平、充满爱的生活在一起。  

第二节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般指从先秦到辛亥革命时期,以儒、墨、道、法各家伦理道德传统为内容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之所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要紧密结合新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道德资源十分丰厚。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历史上  

是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们正在进行现代化,现代化建设中突显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道德的整体性滑坡。由于对“现代”和“古代”对立的两分法强调,很多人常容易产生一种幻觉,即经过一次革命性的转换,历史从而进入到一个与先前完全不同的新时代。现代化建设不是发展经济就可以了。现代化是一个双面刃:一面它是对原有传统稳定结构的大破坏,以便在其废墟上开辟新局面,另一面社会稳定却又是现代化的保证。绝大部分后发国家都无法处理好这对矛盾,通常是现代化进程启动之后就与原来的社会结构产生猛烈的输血反应,或很快失控,以至于旧的被全面摧毁(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新的却迟迟没有建立起来,同时社会陷入分裂的动荡:通往繁荣的变迁总要经过一个漫长痛苦的“泪谷”。 中国的许多仁人志士都想打破一切可以打破的东西,而跑步进入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可惜这样所打破的恰恰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鉴于历史的教训,我们更应该要思考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2.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  

中国社会近半年世纪以来一直处在剧烈的变动之中,特别是近20多年来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些变化,必然反映到社会的道德层面上来,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动。由于一方面旧道德因不适应新的经济体制而遭到瓦解,另一方面,政治制度的落后、法制建设的落后又严重阻碍了现代商业文明、商业道德的建设和发展,因而使中国出现了全社会道德水准的整体性滑坡,未建立起一套现代公民必备的道德意识与担当能力,使我们这个民族正经历着一场历史上少有的道德危机。现在,需要努力探索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公民必备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能力的方法与道路。社会道德问题终究隶属社会自治的范畴,我们苛责他人也好,我们谴责社会大环境也罢,无论怎样,途径终究都只能由社会自己来探索。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而要培育每一个个体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能力,既需要个体观念层面拥有足够的意识,更需要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平台进行培植。尽管中华民族有源远流长的道德传统,有先人留下的丰富的道德遗产,但如果没有当代国人自身道德建设的努力,这一切都无法保证我们能够逃脱一场道德灾难。  

3.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每个人总是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总是在一定道德环境中长大。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式中华民族的根,也有利于我们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和润泽,会不断地将道德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成为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推进力量。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在中华文明史上,起重大影响作用的思想流派简介  

儒家思想 :大多数学者认为儒家学说的中心内容是伦理学,是关于人际关系的学问。由孔子初创传播,后由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与二程等历代著名思想家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特征和不同阶级利益的要求加以改造、丰富和完善,在两宋时期达到顶峰,后开始僵化。仁:  

一是泛指道德和有道德的人。如“(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有仁德的人对困难的工作抢先做,对获功论赏的事便退居其后。)  

二是泛指乐观而高尚的人。“仁者不忧”,“君子坦荡荡,君子不忧不惧”。  

三是指有理或有真理。“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认为“仁者,人也。”  

孟子提出了著名的“大丈夫”理论,强调人的尊严和人格的独立,鄙视依附权贵,屈服威势的行径。提出理想人格的形成必须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要有推己及人的胸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道家思想 :与儒家相比,道家人和社会的认识更具理性思想和洞察力。儒家多从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典章传统中吸取思想营养,而道家则更多的是从具有潜科学性质的自然天道观中领悟对人、社会、自然的思考,并多以隐士的角色和身分从民间吸取营养。  

道家强调人性的自然性和真实性,把人的本质归于自然、素朴、无为和虚静。儒家从天命论中获得对人性的理解,道家从自然中获得对人性的认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儒家追求的是一个充满浩然之气的刚健有为的人生,道家追求的是一个淳朴、无为、守柔、不争的和谐人生。  

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  

以孟子“五伦” (仁、义、礼、智、信)为标志,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宋代以“八德”(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标志,形成了“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孙中山以新“八德”( 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标志,形成了“以国为本”的伦理道德观。  

一些恒久不变的道德规范,是由人类社会生活长久不变的内容决定的,即使这些似乎“千古不变”、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自己的内涵。因此,每个历史时代的中国人,都有继承前人道德智慧的责任,又有“推陈出新”发展中华道德的义务。  

凝聚成中华传统美德。爱国、明礼、诚信、重孝。表现在: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两重性,我们该怎么做?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既有精华的部分,又有糟粕的部分。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面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  

1.对待传统道德问题上,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一种是虚无论。虚无论对传统道德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甚至主张“全盘西化”。一种是复古论。复古论对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和糟粕缺乏科学辨别,可以拔高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传统道德,主张以传统道德代替社会主义道德。  

这两种观点都割断了道德的历史与发展的关系,否定道德的历史进步性,结果必然否定革命道德传统,否定社会主义,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课堂问题:传统道德在现代中国的命运如何?  

孔子PK章子怡  

北大张颐武教授说:“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所以,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  

2.吸收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  

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的问题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其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对今天有积极意义的精华。  

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  

“五条基本道德原则”——生命价值原则、善良原则、公平原则、诚实原则、个人自由原则  

第三节 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既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应有之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锤炼优良道德品质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1.社会主义道德的继承和吸收  

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形成的革命气概、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中国革命道德: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奋斗、追求真理、热爱人民、勇往直前和忠于职守。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2.全心全意位人民服务  

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  

1.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  

2.有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4.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19449月,为纪念革命战士张思德,毛泽东写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文章。后来,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再一次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将其作为军队、党的宗旨。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条件下,每个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是为自己而劳动和工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权利和义务不再分属于两个对立的阶级,而是统一于人民自己身上,每个人都是服务对象,每个人又都为他人服务,全体人民通过社会分工和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利益。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我们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为人民服务,不仅在于人们在一切经济活动中应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更在于强调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引导、制约下,每个市场主体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自觉、更积极、更规范地在自主的基础上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要求市场主体把自身的特殊利益同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例子:蒙牛  

3.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为人民服务,伟大而平凡,高尚而普通,它并非高不可攀、远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事实证明,在我们的社会里,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处于何种岗位,也不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每个人都能够通过不同形式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那种认为为人民服务只适于党员干部而不能推广到全体人民的看法是一种误解。坚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为本,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形成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集体主义所强调的是要用“社会主义精神”来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归结为两者的“结合”,为人民服务是就人们的精神状况和精神境界而言,而集体主义则是就人们的行为选择的实际活动而言的。  

1.集体主义原则的内涵  

“集体主义”这个概念最初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契约论》中提出来的,它认为个人服从团体的一般意愿,才能获得真正的存在和自由。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献中,集体主义这个概念见于1877614日恩格斯给意大利社会主义的信《英国工人联合会和农村集体主义运动》一文中。首先,他把集体主义理解为工人阶级反对私有制的现实活动或运动,而不是国家的主体活动;其次,他把集体主义界定为“符合劳动人民的利益”,而不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利益。这一界定基本蕴涵了集体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道德原则的基本精神。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的三个层次:  

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  

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是已经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们能够达到的道德目标。  

三是公私兼顾。这是对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事例模范:深圳歌手丛飞  

当代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的依据  

1)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经济前提;  

2)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共产党为执政党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政体,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政治前提;  

3)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文化前提。  

学生思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必要宣传共产主义道德,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邓小平指出:“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不仅是人类的道德理想,而且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一个社会道德风尚的转变和人们道德素质的提高,总是由先进分子倡导,影响到一般民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离开现实的道德状况,只谈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理想,就会脱离实际;忘记共产主义道德的远大理想,只谈道德的基本要求和最低要求,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三、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一)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所谓“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社会道德规范的体现。在伦理学研究中,强调要寻找和建立一个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培养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并且认为荣辱观直接关系到人的自尊心、进取心和羞耻心。如果缺乏正确的荣辱观,就没有了是非、善恶标准,也就没有了自尊和进取精神。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历来十分重视荣辱观念。“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等格言警句,都说明古代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  

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正面临着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新的生活方式的全新挑战。可以说,从改革开放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一直面临着一个价值体系重构问题。在一些领域和地方,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社会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与新时期相适应的价值体系作为道德规范。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同志说: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0063月份,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也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实证明,没有健康的社会风气,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一个国家的经济再发展,综合国力也强大不起来,更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紧迫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需要全体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个社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是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的;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也无法实现和谐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  

“八荣八耻”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明指向。它是光辉的,又是朴素的;它是崇高的,又是平凡的;它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天天面对,事事相关,需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  

3.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增强人们的道德荣辱感和道德判断力。  

(2)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3)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推动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的形成。  

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将对全社会的思想道德面貌产生重要影响。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本来也曾是知荣辱、辨善恶的人,但接触负面东西多了之后,慢慢被社会上的一些坏思想熏染,陷入随波逐流惟利是图之中。认为既然大家都如此,多我一个又何妨呢?其实,同流合污本身就是一种耻辱。
  所以要形成一个知荣辱的社会大环境,每个人必须首先学会严以律己。懂得知耻,是践行荣辱观的一种方式。我们应当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溶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溶入到我们的人际交往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广大同学中形成“爱国笃志、博学勤思、砺性明德、创新进取、成才奉献”的思想观念,积极展现新时期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作一名合格的新时期大学生。  

(二)参加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  

(三)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  

诚实守信的价值:  

就个人而言,诚实守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  

就单位而言,诚实守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  

就社会而言,诚实守信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  

就国家而言,诚实守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首先,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其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最后,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容,一是为人要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二是对他人给予信任。当前值得大家警惕的问题: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日常生活背信违约;平时作业抄袭成风;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求职履历,掺假成风;助学贷款,处境尴尬  

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意义: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大学生还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以诚实守信为荣、义见利忘义为耻”,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自觉学习道德模范  

大学生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要认真学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鼓励自己。  

课堂教学小结:  

通过案例讲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以后多增加案例。  

复习思考题及作业题:  

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怎样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联系实际,谈一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谈谈大学生应怎样树立诚信品质。  


粤ICP备17051289号 ©2024 版权所有:js333金沙线路检测 - App Store 学校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增城荔城街华商路一号

网站:www.tiantiantaohui.com 邮编:511300


Baidu
sogou